“课堂内外:走向人文化的外语教学”
.
发布人:人事处  发布时间:2016-06-16

519日下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教学技能培训系列讲座”第一讲在虹口校区1号楼802804室成功举行。本场讲座题为“课堂内外:走向人文化的外语教学”,由英语学院副院长王欣教授主讲,以英语教学为切入点,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阐释了如何让外语教学走向人文化。



讲座伊始,王欣教授即点明了外语教学走向人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强调上外所培养的外语人才要兼具人文情怀。围绕具备人文素养的外语人才培养,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三个方面分享了课堂内如何“教”,从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谈了教师在课堂外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她指出,课堂内,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人文化的教学理念,相信语言是学习文化的载体,反过来,通过学习文化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建议采取启发式教学,运用问题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三是要善于选择教材,能够举一反三,引发学生的联想,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王欣教授用生动的实例着重讲述了如何将人文教育巧妙地融入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谈到英语口语教学时,她选用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谈话的艺术》(Conversation)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论谈吐》(Of Discourse)片段,以及《论语》当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引出话语交往中格莱斯(Paul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Principle of Politeness)”。谈及英美诗歌教学,王欣节选了拜伦(Lord Byron)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She Walks in Beauty)“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一句,品鉴“wave”的动态美,并同唐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进行类比赏析,指导青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由门外到门内,由赏析到批评,将主观个人感悟转化为学术活动”。此外,她还发散思维由《论语》中的“食无求饱”联想到《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中的“eat not to dullness”,由《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的“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联系到《登徒子好色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指出通过联想阅读可以发现中外文化的共通性,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翻译能力。

王欣教授强调,在课堂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相长。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了解外国文化、热爱本国文化,教师首先要立德修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为人文化教学汲取好的素材,与此同时,也为自己的科研做好储备。

课堂内亦或课堂外,外语教学人文化,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动态过程,王欣教授表示,这也是讲座题目中“走向”二字的要义。

最后,校人事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孙信伟总结发言,希望青年教师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立足根本,站稳讲台,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积累,触发学术思考和科研实践。讲座结束后,王欣教授与在座青年教师还就复合型专业外语教学该如何把握人文教育尺度、人文化教学的教材该如何建设以及如何平衡人文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等问题进行了互动问答。在场教师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今后讲座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技能系列培训讲座计划于20165月至6月举办五场,涵盖人文化教学、教师个人素养养成、教师自我认知、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课堂教学艺术、课件制作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